“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 李普曼《公众舆论》

正如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 李普曼所言,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从来都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长期以来各类信息媒介为我们重构过之后的世界。

因此,无论是我们对阿拉伯人,还是阿拉伯人对我们,其实都是一个“拟态”的存在。今天,作为一个阿拉伯语专业又在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Local单位工作数年的中国人,我就来介绍下阿拉伯人心中的这个“拟态中国”。之所以能写这个,因为很多故事来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


PART 1
China=山寨?

中东和北非大多数地区,China还会有另外一个涵义,等同于“便宜而质量层次不齐”,或曰 —— “山寨”

你对这个涵义感到义愤填膺也好,感到恨铁不成钢也好,甚至各种上纲上线,都没有关系。首先这的确是许多阿拉伯人的共识。

其次,要值得欣慰的事实是 —— 从中东到北非,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哪个大小城市,每个China Product集中的地方(有些城市甚至会称之为China Market),都是这个城市人气最旺的地方。

衣服、玩具、箱包、各种厨房用品和小家电……不仅价廉物美还能一站式购齐,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以至于作为游客,如果你要找当地最有特色而且高性价比的当地餐厅,一般都会在这样的China Market附近。所以别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人气爆棚才是客源滚滚的基础。

巴勒斯坦伯利恒和摩洛哥索维拉的市场,触目所及都是China Product。

如果你要问为啥这样的商品一定要被称为China而不是欧美货?基础原因当然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如工信部长肖亚庆所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12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业的31个大类、工业的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人民网,2022年3月8日)

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只有我们,既能生产贵的,也能生产便宜的。但是对于任何品类来说,一方面肯定是廉价货品的市场大,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的奢侈品牌进入当地市场较早,品牌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后期进入的中国商品自然只能先占领成本较低的低端产品市场。久而久之,人们的印象中就形成了China Product“廉价”的概念。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信息产业中,中国制造的商品也逐渐往高端发展,如华为(Huawei)、小米(mi)、抖音(tiktok)等一系列的品牌开始在中东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成为时尚的标志。

华为中东门店,网图

P.S.本人亲测,同样是服装,同样的价格,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质量更差。


PART 2
中国食物=Surprise?

阿拉伯世界并非美食荒漠,包括阿拉伯咖啡,北非Couscous,以及有多个阿拉伯国家参与共同申报的地中海菜系都是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对欧美和西方的菜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大多数阿拉伯人对于琳琅满目的中国食物更多的是好奇或接受无能。

Couscous,中国人对他是“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中国食物对他们来说到处是Surprise。

首先是食材的Surprise!我记得有一次从国内回迪拜,我带了一包真空包装的蛇肉,结果我咬了一口感觉没味道(嗯,作为上海人,我能接受的蛇肉味道是油炸之后放椒盐味的),就问学校埃及小前台要不要吃(我当然是告诉人家这是蛇肉的,不能骗人家吃奇怪的东西),那姑娘好奇地吃了一块之后居然直接抢走全吃光了,边吃边说 —— 第一次知道蛇肉也能吃 —— 第一次知道蛇肉这么好吃。她还打电话让她在迪拜的老姐来学校“尝鲜”,甚至打算从中国团购这种真空蛇肉。

然而第二天她哭丧着脸和我说 —— 问了她妈,她妈说蛇肉不清真。

此处不得不提在阿拉伯人眼里中国菜的代表性调味品 —— 酱油。我已经听N个阿拉伯人说过 —— 中国菜=加酱油。甚至不少阿拉伯人来中国旅游,还会带酱油回去送人。

老外中餐里的炒面主体基本就是酱油+面

除了食材的Surprise外,中国食物的做法对于阿拉伯人也是Surprise。就拿虾来说,中东国家喜欢直接剥成虾仁再烹饪,北非国家则大多喜欢把整虾通过油炸的形式让虾壳变得松脆,然后连壳一起吃。

而中国的白灼虾或是红烧大虾往往是连壳一起烹饪,吃的时候再去壳。当我在阿拉伯人面前展示白灼虾的时候,真的是把他们对于“虾”的概念全颠覆了。回想当时我在学校微波炉里转虾(就是一般的海虾,我在家里用盐水煮了下)后,全校开始散布一个恐怖的传说 —— 中国人在吃蟑螂~~

迪拜网红餐厅BU QTAIR的炸虾,去壳的

埃及马特鲁餐厅海鲜泡饭中的虾仁,去壳的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路边餐厅的炸鱼和炸虾(配辣椒酱),带壳不吐壳

此外,还有吃法上的Surprise。有一次我在当地餐厅吃Fish Mandi,我直接拿起来就吃,结果当地的白袍惊诧了 —— 你咋就这么吃了?你不先拆鱼骨头再吃的咩?我也是惊诧了,吃鱼不就是一边吃一边拆骨的么?吃到小骨头再直接吐出来啊~~~反正那次吃饭,我们就在互相惊诧之中结束了。

当然,对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食物,中国人也同样会有Surprise。比如红茶,绿茶(薄荷茶)竟然都要放糖,都是甜的。比如阿拉伯咖啡竟然是一股中药的味道。比如阿拉伯的甜品为什么要做的齁甜……

摩洛哥“国饮”-薄荷茶,甜过初恋~


PART 3
中国人=保守?

相比起中国的产品和食物,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更多了,最常见的莫过于 —— 保守这里的保守包括内敛,严肃,抱团,守纪律,不喜与外人交际等多种内向型元素。

所以,当我们行走在中东各国,也曾利用这一“刻板印象”组成多个砍价利器。比如一边是开口先叫人,礼多人不怪,一边是开启“夸夸”模式,夸到对方晕乎,再一边是带着各种Surprise小礼物套近乎。总之当你颠覆了对方心中的“拟态”,对方在惊诧中主动降价也不奇怪了。(为啥不说迪拜如何砍价呢?因为迪拜商店里卖货的销售我就没见过当地人。)

此外,这里的“保守”还有“严格贯彻”的意思,经常指中国各类政策的精准且执行得力,说白了就是“有组织有纪律”。通常他们会跟本国的“无组织无纪律”做对比。在他们心中,无论什么政策,中国都可以一路严格执行到底,而阿拉伯各国要么早已形同虚设,要么先后自我放弃。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突尼斯,我坐出租都看到司机各种难以想象的违反交规的惊险场面,对此,摩洛哥司机师傅说——“这里不是中国,都没问题”。突尼斯司机师傅则骄傲地对我说 —— “请叫我舒马赫”。


PART 4
中国人=土豪?

虽然我们对阿拉伯的“拟态”是土豪,像阿联酋和沙特这样的石油国家一直被中国人戏称为土豪国。然而不得不说,这种“拟态”也可以反向操作,中国人在阿拉伯人的心中,同样有一个土豪标签。

大家可能知道有个著名的土豪段子,就是“沙特留学生去德国后,父亲给他转钱买地铁”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看到过阿尔及利亚人说的版本,情节一模一样,只是把沙特换成了中国。另外我本人在迪拜工作那么多年,耳边也听到过各种中国人挥金如土的真假故事。

另外这里的“土豪”并不单指经济上的有钱,还有各种科技上的突飞猛进。关于此,我曾听到过一句褒贬不一的评语就是 —— “中国人什么都能造”。而这样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各类社交软件得到了强化,在不少阿拉伯人心中,无论是高铁列车,各类机器人,还是假鸡蛋,棉花肉松饼(之前曾在微博上流行过一段时间,后被辟谣),就没有中国造不出的东西 —— 中国强大,中国人厉害。用当年埃及小前台的话说:“你难道不知道中国已经占领全世界了吗?”

与西方传说中的“中国威胁论”不同,大多数阿拉伯人的态度是 —— “他强由他强” —— 即使中国强大了,也挺好啊,China can China up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中国的“土豪”客人,摩洛哥、埃及,包括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等国的旅游相关从业者,即使不会中文,也会安装微信等中国手机软件,以便跟中国客人联系,有的则充分利用微信的“翻译”功能,生意做得不亦乐乎。(当然近年来随着中国疫情的管控,这些微信账户大多弃用。)

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阿拉伯人还有太多对中国的错误印象,比如:

他们觉得中国有两种语言—— 普通话和广东话。他们默认 —— 所有中国人都爱大红色。他们搞不清香港和台湾究竟是不是属于中国。(这里强调一下他们不是搞事[我也不想搞事],而是真的搞不清。)


综上,正是这样一个“拟态中国”,让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对中国既畏惧又好奇,充满了神秘感!

其实打开阿拉伯各国的报纸,中国的新闻大多只是属于国际新闻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海湾国家的当地报纸中,中国出现的频率还不如菲律宾、印尼等外劳集中的东南亚国家。就算是这些仅有的信息,不少也转发自欧美媒体,自然会有很多片面和不客观。

根据传播学规律,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毕竟大部分阿拉伯人没有机会亲自来中国看看,因此在大部分阿拉伯人眼中,中国始终是“拟态中国”。正如阿拉伯世界里有这么多国家,在我们的眼中也大多只是“拟态阿拉伯”。

只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个“拟态”既不好,也不坏,只是……不真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