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录:

“饭圈”是一个流行词,“饭圈文化”是当下年轻人的写照。我曾一度认为当下中国年轻人只会沉迷在娱乐圈,短视频或游戏的”饭圈”中,但一些传统的印记也开始回潮,成为年轻人的小众”饭圈”文化。

本文来自迪拜人传媒合作单位 — 浙江工商大学阿拉伯语系的一位大学生投稿,将带我们认识一下如今年轻人中的小众文化 — “明信片交换”。同时她也希望能在迪拜或全世界其他国家结交到同好,发展明信片的”饭圈友人”。

《小众”饭圈”文化 之”明信片交换”》

文/丁晓媚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通讯也早已普及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那些看似”老掉牙”的传统并未消失,青年人之间也出现了一种“明信片文化”。

关于明信片的起源,众口不一,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张明信片是在1840年,明信片在一开始的作用只是为了最快地传递讯息。但在当代社会,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如今许多”明信片交换文化”的拥簇者,接触国际明信片交换是从一个叫Postcrossing的网站开始的。如今明信片”交换文化”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功于这个网站的建立。这个网站的创始人是位葡萄牙人,目前居住在中国上海,近一步在中国掀起这股小众文化的浪潮。


Postcrossing的网站

时至今天,网站的会员已经有将近780,000,来自两百多个国家,形成了年轻人中明信片交换的”饭圈”。这套玩法很简单,一开始你可以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地址(系统随机挑选),接下来你需要在两个月内将明信片寄给这个地址并附上网站给你的标号,当对方收到你的明信片后,会将标号注册,证明你寄出了这张明信片,相应的,你也会收到一张来自于其他人的明信片。

在Postcrossing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主页可以用于展示交流,你也可以在主页上写上自己对明信片的期望,当然你不能强制要求对方给你寄你喜欢的明信片。网站下还有一个论坛,由此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玩法,例如漂流书Chain-card,他们都是将一本书或者明信片通过多个人寄送,最后回到第一个人手里。


Chaincards(通常是规定邮票主题后进行的明信片漂流)

但当你开始收集某些特定主题或者某些小坐标的明信片时,比如我比较喜欢极光、灯塔、天灯这些主题,这个网站就无法满足了。进阶的玩法是,玩家们一般在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上进行明信片交换,互相挑选对方相册里自己心仪的明信片进行交换。

相比于脸书,Ins的用户大多数是青少年,如果你寻找比较小众的明信片类型,例如法国的Lali,德国的Tausendschon,那么Ins会更适合你,同时Facebook上有很多国际明信片交换小组,你只要申请进组学会发帖就能玩了。

关于明信片交换圈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寄出之前需要将写好地址贴好邮票的明信片背面拍照给对方看,叫做proof,证明你寄出了这张明信片。


Instagram个人明信片账号

Facebook明信片交换小组

APP(been)记录明信片坐标收集

说到小坐标,也就是一些小国家,像一些小岛国或者国际上不知名的一些地区,圈内几乎没有人不希望收到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明信片。由于国家小人口少,这些明信片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而大部分时候的小坐标明信片都是由去这些国家旅游的人寄出而非本国人。

另一方面小坐标国家少有喜欢交换明信片的当地人,他们更愿意利用自己的坐标优势收到其他国家的珍稀小版张,小型张等邮票或者货币,因为这些东西更具有升值的空间,但是这种邮票在国内并不是很好获得,许多邮民在新邮票发行的第一天会去邮局排长队购买,但是也许你会为了这张明信片,愿意高价从别人那里购得。


来自伊拉克

来自乌干达

来自巴基斯塔,巴巴多斯,拉脱维亚,圣马力诺,波多黎各

其实明信片”交换文化”里不只包括信件的交换和明信片的漂流,每年到了圣诞节或者复活节,我们这些大孩子都会给国外的邮局写信,再在信封里塞上国际回邮券(相当于国际邮资),有很大的几率能收到芬兰圣诞老人或者德国复活节兔子的亲笔回信哦!

类似的,我也曾经给很多个邮局写过信,几乎都收到了回信,最大方的新西兰邮局,直接寄给我一套霍比特人的邮票,而日本NHK电视台寄了好几本学习日语的教材给我,甚至在后来两年春节的时候,我也收到了他们用中文写着新年祝福的明信片。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个惊喜的瞬间,让我觉得人的善意是没有国界的。


卡帕多奇亚,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我一直记得几年前,在Postcrossing网站上认识了一个雅典的姑娘,起初是因为她很喜欢我寄给她的明信片,为了感谢我,她给我寄了希腊的香料,我回寄给她中国的茶包,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笔友。她是一个在剧院工作的爱跳舞的女孩子,大概在一年后我却突然没了她的音讯,但我们没有留给彼此其他联系方式。过了半年,我突然收到她的明信片,她告诉我,希腊遭遇了经济危机,她的腿受伤了,已经不能在戏院工作了,唯一的好消息是她结婚了,最后她说,”祝你幸福”。她的香包我放在了一个装明信片的马蹄铁盒里,就算已经好几年过去了,每当我打开这个盒子,心里还是会充满感激。


萨拉热窝,波黑

开罗,埃及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

我从高一接触明信片,至今断断续续有六年多了,我一直在思考明信片对我的吸引是什么,至今也未明白,我不曾像圈里很多大佬把各国邮政的套路摸得很清楚,也没有把每套明信片的发行日期记住,大概我是一个很愿意出去走走的人,那么多来自北欧的信件或许就有一张是主人在看着窗外的极光为我写下的,并代替我领略了我未曾见过的风景。


写于埃及留学期间的近一千张明信片

{ 最后 }

这篇文章或许会有许多迪拜或者国外的华人朋友看到,我自然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小众文化,并结交到更多明信片交换的爱好者。如果这里有朋友对明信片交换感兴趣,欢迎加入明信片漂流的小团体,我也非常乐意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朋友互寄明信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联系我,谢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