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何迪拜没有“阿拉伯之春”

本文转载自网络

图片与文字无关

    他们对此地的粗俗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多数都是过客,说不定明年就漂到其他地方去了。人口像流水一样变动,他们是不太可能发起运动要求民主或政治权益的。倘若他们抗议,就有可能被驱逐出境。

  19世纪,外国人造访纽约或芝加哥,往往带着矛盾的看法离开。一些人觉得跟欧洲城市比起来,美国的城市丑陋难看:粗俗、铜臭气太重,也缺少品味。美国人虽然生活水平更高,但他们举止粗鲁,而且德国、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等各族混居的状况也很可怕。

  不久前,漫步于迪拜的Marina时,我想到当年的美国城市。Marina是“新”迪拜(与上世纪70年代建起来的“老”迪拜相对而言)的城区。建筑师从1999年开工,一期工程2004年竣工;很快,Marina将容纳12万人口,还有酒店、餐厅、游艇码头、购物中心以及可让游人想起威尼斯的运河。但说不定会破产,因为它曾经破产过,迪拜深受房地产泡沫困扰。不管怎样,数十座崭新摩天大楼已拔地而起,一些甚至尚未拆除脚手架,它们推动了波斯湾地区经济节节拔高。

……点击READ MORE阅读全文

  以一个美国人的刻薄眼光看来,Marina显然粗俗透顶。其实这座城市其他地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几乎看不到当地历史或文化的痕迹。到处都是国际品牌的名字。从Nobu餐厅的生鱼片到星巴克的咖啡,什么都是进口的。在毗邻的阿布扎比,他们买下了“卢浮(Louvre)”和“古根海姆(Guggenheim)”的名字,正在建设与此匹配的博物馆。我本能地感到震惊,卢浮宫是用钱买得到的?估计当年欧洲人来到美国,看到亨利·弗里克(Henry Frick,美国19世纪末工业大亨)的纽约大厦及身在其中的老爷们,也是这种感受。

  就像一些欧洲人不喜欢19世纪的美国一样,迪拜居民和游客的财富更让人吃惊。一些人一定是买了所有的劳力士,然后住在阿玛尼酒店的豪华套房里。这里的种族混居也是匪夷所思。在Marina的海滩上,印度人、尼日利亚人、日本人、英国人、俄罗斯人、菲律宾人及澳大利亚人晒日光浴,偶然会有带白色头巾的本地人。有的女性穿比基尼,也罩着一身穆斯林长袍。人人都拿着手机讲话。

  但是,这个多种族和谐生活的社会也有阴暗的一面。有时候,不知从那里出现的警察会以有伤风化为由逮捕游客,或者不给出任何解释就驱逐某人。无人抗议,因为几乎没人像19世纪移民生活在纽约那样,“生活”在迪拜。迪拜17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20%是当地人,剩下的都是外国银行家、商人或干苦力的外籍劳工。

  无怪乎他们对此地的粗俗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多数都是过客,说不定明年就要漂到其他地方去了。人口像流水一样变动,他们是不太可能发起运动要求民主或政治权益的。倘若他们抗议,就有可能被驱逐出境。本地人也不想被人口占多数的外国人统治。所以,自从“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我们从未听说迪拜有这类事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