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一鸣(我曾叫沫沫吐)

从无心插柳的“迪拜人网站”,到嗷嗷待哺的“迪拜人杂志”,从线上走到线下,花了五年,至此我才想到应该慢慢淡化“沫沫吐”这个网络符号,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把自己的大名推向现实世界,并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好好去做“媒体”这件事。

我在迪拜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华文报社,算是与传媒结缘较早,对迪拜华文媒体也有诸多感悟。

在迪拜做传媒难么?难!而做华文媒体?难上加难!

华人市场太小

华文传媒的难处,大多是客观上的。对于媒体来说,首先是华人市场太小了,这是硬伤,没法治。二十万华人,远不如中国一个小县城的人口,却有将近十余种中文刊物。而这二十万人里真正对纸媒有阅读需求的有多少?真正能获取到刊物的有多少?真正能成为潜在客户的有多少?又要打好几个折扣。在迪拜,华人市场再大,也是小市场,英文市场有上百万人,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也不在少数,各位同行何必画地为牢,挤在小圈里。

成本巨大

迪拜的印刷成本真高。具体成本涉及商业机密就不透露,了解的人应该都懂。曾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在国内交付印刷并以空运的方式快递到迪拜,其总成本也低于迪拜的印刷费,当然传媒业极具时效性,不太有人愿意这么做。然后还有人力成本和配送成本,还有较高的坏账风险。由于几乎所有华文媒体都是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如国内传统媒体的规模成本,直接导致迪拜的华文媒体质量普遍不高。

人才稀缺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使得迪拜华文媒体难以进步。迪拜本身文化产业的落后导致人才结构几乎往商务方向一边倒,媒体行业相对发达国家和中国是落后的,因此几乎没有真正专业的国内媒体人、编辑和设计师愿意来迪拜为小传媒公司工作。低成本运营的华文媒体往往较难提供优厚的薪酬去留住合适的人才。迪拜的华文媒体鲜有专业人员,半路出家的从业者也大多身兼数职,练就十项全能之功,常常分身乏术。再者收入上没有动力,自然难以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去用心做好媒体。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导致出现内容匮乏,同质化严重等现象。迪拜人杂志目前也非常需要人才,但我们可能无法提供特别吸引人的待遇,如果你有“媒体人”的理想,欢迎来试试。

恶性竞争

客观市场本就小,竞争者还多,这让人尴尬。如果再伴随着恶性竞争,这让人难受。大家都知道何为价格战以及带来的隐患,在此无意多说。作为一名中国的媒体人,我首先希望自己能过得好,其次希望这个行业也能健全的发展,各自能做出优质的产品和内容,并通过合理竞争推动行业的进步。对同行讲:无意恶斗,与君共勉。

迪拜大小华文媒体十余家,照理应该百家争鸣,可我所见到的却是百家呻吟,我觉得是缺了点理想主义。

种种限制和不满,让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意愿去完成甚至思考一个“媒体人”该有的理想,他们从没有把自己定位成“媒体人”,而迪拜各界也没有给予我们这些华文媒体从业人员所谓“媒体人”的尊严,然后被商业的洪流将理想冲散,复制千篇一律的“量化品”。


诚然,迪拜现实很残酷,大家都在找出路,我们做传媒,最终还是需要赚钱的,过于理想化是不切实际的,曾有人提出集各华文媒体资源汇编一本最好的中文刊物,这就过于理想主义了,我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商业化,商业化是促成理想的前提,但如果只想着赚钱,商人气就太重了,一旦急功近利,就难以促成良性循环。

我们既然选择了文化产业,应当首先是文化人,然后才是商人,首先有好作品,然后才思索赚钱,不应本末倒置,时间到时,自然水到渠成,这是需要一点点理想主义支持的。

本文提到的所有问题同样存在并困扰着迪拜人杂志,但我们尝试改变格局和现状。“成为迪拜最好的华文传媒”,这可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我们已经在做了。

One Reply to “迪拜华文媒体之我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