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有写过,迪拜是一座不留之城”

基于没有移民政策,很少有人会把迪拜当作奋斗的终点,“狠狠地赚钱,优雅地离开”—— 是大多数迪拜人的最高诉求。

也因此,这里的人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送别」是所有迪拜人的必经之路,无论于他还是于己。而那些已发生的故事,曾经的荣光会永存记忆的深处,时不时作为人生阅历,拿出来翻阅回味。

但我发现,有越来越多已经回国的迪拜华人,又再度踏上迪拜的征途,这种“洄游”现象,不禁让我开始重新打量这座城市。

回来的理由简单充分,回去的目的也并不复杂,无非都是对心中美好生活的期许,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罢了。

我认识不少“洄游”的人,但因为信息的缺失,他们的故事在我这边往往支离破碎,只剩只言片语,于是我只能用一种脑补的方式,为这种“洄游”现象,寻得一些借口或理由吧。

本文人物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那很正常

(一)
打工人小A

小A在迪拜有些年数了,是迪拜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他这样年轻人是迪拜飞速发展下,中国人在迪拜奋斗的典型。虽然收入也没有很多,但比起国内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工作压力也不太大,胜在安稳。

然而疫情一来,他失业了。

小A失业后倒没有懊恼焦虑,反而把失业当作自己的一个长假。毕竟自己已经在迪拜生活蛮久了,不如趁这个机会,回国休息一段时间,看看国内的大好河山,再另做打算也不错。

小A抢到了回国的机票,再把迪拜的房子退了,家当转手,等一切处理完毕便回到了老家。简单地走亲访友后,用之前攒的一些钱,好好地游山玩水了一番,去了许多之前就想去的城市,见了许多长久未见的友人,虽然没有那种衣锦还乡的实感,但这一段时间过得还算充实美好。

如此一个多月后,小A回国的新鲜感已经消磨殆尽,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收入来源,不能等着坐吃山空,他就想着找点事做。

小A的老家是北方的一个三四线小城市,整体比较传统、有点落后、带点土里土气,与迪拜国际大都会的繁华大相径庭。而在中国,在所有这样的城市里,几乎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小A虽然也是土著,但由于在迪拜生活很久了,实则更像一个“空降兵”。他根本没有在国内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即便和儿时发小也很少有共同语言了。在一切资源都趋于固化的小地方,虽然说的是同一种方言,但很多方面总是格格不入。

花钱游山玩水的时候,小A感受不到这种隔阂,但一旦当他想干事赚钱的时候,无从下手的茫然感开始袭来。

小A也在关注本地的就业机会,但他发现在这个小城市里,平均薪水一个月也就3000多块钱,即便是他这种国外回来的,能拿到五六千块也到头了,这和小A在迪拜的收入相去甚远,即便有公司要他,他内心也很难接受这个薪水。更何况小A之前在迪拜从事的职业,在这个小城市里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小A也不是没有想过去大城市求职,但大城市对他来说更是人生地不熟,且高昂的生活成本和职场内卷足以让小A打起了退堂鼓。

从来没有创过业也没有计划创业的小A也开始考虑自己做点买卖。但对于小白来说,在这座小城能迅速上手的,也只有咖啡店、奶茶店或餐饮店这种“深坑”行业。小A考察了一圈,权衡市场和自己的能力,发现就算进去也只能当炮灰的料,果断放弃。

小A的家人是希望他能留在家乡的,至少有个陪伴。在家里人的软磨硬泡下,小A接受了家里人给安排的一份工作,月薪5000,有五险一金,双休,就本地来说,还算体面。

不过这个行业是小A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小A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工作内容,还要适应小城市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然而,小A觉得很不适应。

工作内容本身倒还好,但单位中的’官僚’无处不在,内耗式的人际关系令人窒息,无意义的应酬酒局疲惫不堪,这一切都让小A苦不堪言。相比之下,迪拜曾经的工作是多么地简单且得心应手。

没做多久,小A就萌生退意,但家里的反对和不理解更是让小A难受不已。

小A又把目光望向迪拜,重新关注起迪拜的工作机会,重新联络在迪拜的朋友们。毕竟他对迪拜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故乡。

恰逢迪拜经济回暖,小A之前的老板开展了新业务,急需用人,向小A投来了橄榄枝,这一次小A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不顾家人的反对,重新收拾起行囊,再度奔赴迪拜,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二)
生意人老B

老B做贸易起家,算是老迪拜了,人也挺能干,在曾经迪拜贸易的黄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贸易越来越难做,老B没有赶上电商转型的风口,自然生意也是一路往下走,目前的生意谈不上亏损,但在海外经商只赚这点钱,也没啥意思了。

老B想了想,还是决定结束迪拜的生意,回国去看看其他机会。于是他清了尾货,转让了店铺,退了房子,匆匆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十余年的城市。

老B的退场并没有那么茫然,一是他有点家底,二是多年来他和国内一直有着频繁的接触,生意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也让他了解到了一些国内的“商机”。

回国后,老B重点考察的就是一个老乡的项目,因为有政府关系,老乡拿到了一个标,如果事成,收益可观。

在国内做生意,尤其是大项目,少不了人情世故的投入。老B这一个来月见了各式各样的人,请了数不清的饭局,送了自己也不敢消费的礼,几巡过后,老B才发现,老乡的这个标,其实八字还没一撇。

事情到这里,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要出意外了,老B回国的首个信心满满的项目,最终陷入死局,不了了之。此外老B还同时有几个其他的合作机会,但也都是看着有戏,却总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合伙人掉链子了。大半年的时间,钱是花了不少,但老B除了胖了几十斤,加了一堆人的微信,啥也没干成。

老B也算是老江湖,在迪拜商界也见识过无数吹牛逼的主儿,但到了国内他才知道,小巫见大巫了,不是一个级别的

之后老B想,求人不如求己,决定用自己剩下的钱,一个人做点实业。他规划好蓝图,招兵买马,凭着不俗的能力,在外人看来,捣鼓的还算有模有样。

要是早个十年,老B或许就成了。但如今的大环境,不仅生意是肉眼可见地难做,各行各业也都卷到无以复加。曾经老B在迪拜日入几万轻轻松松,现在即便付出更多辛苦,每天能进账几百上千就算不错了,哪怕是迪拜生意最不好的时候,也比这时强。

而且老B是花着自己的钱,没有引入资本,抗风险能力极弱,自然是被资本的铁拳打得服服帖帖。几笔尾款要不回来,资金链一断,又凉了。

老B是天生的生意人,有能力,有胆识,但成功这码子事儿,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老B是闲不下来的人,但眼看自己的积蓄逐渐耗尽,也感到了焦虑,想着虽然在迪拜经历过生意上的不如意,但也不至于像在国内这样失败。思来想去,回迪拜的念头一直萦绕心头,至少迪拜目前的营商环境比国内强,自己在迪拜也有些资源可以一用。

于是老B在国内辗转了2年的时光,揣着所剩不多的资金,再度踏上了迪拜的征途。经过了国内的历练,老B也“升级”了,他想把国内的一套全新商业模式引入到迪拜去,吸引几个大老板投资合作。至于老B能不能东山再起,这就没有人知道了。

在机场,这个情景仿佛和老B十几年前的初征一样,一人一行囊一机票,但少了脸上的青涩,多了心里的城府。

(三)
全职太太C

C太太是迪拜的一名全职太太,早些年随丈夫工作,一起到迪拜生活。C太太的丈夫在迪拜一家不错的公司上班,公司待遇不错,C太太不仅不用工作,作为随行家属还能享受到一些公司福利。

C太太的孩子也是在迪拜出生的,有了孩子后的C太太自然担当起相夫教子的重任,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C太太在迪拜的许多朋友也都是全职太太,平时除了带孩子,就是和姐妹们逛街吃饭聊天。

总的来说,C太太在迪拜的生活算是其乐融融。

C太太的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很快到了要读小学的年纪 —— 迪拜总是这样,一旦孩子要读书,去留的问题就会被放到台面上。

因为C太太的丈夫正在事业爬升期,短期内不太可能调回国内,所以她的初步想法是,先在迪拜的国际学校上几年再说。毕竟在国内,大家都抢着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读书,迪拜的同质量的国际学校不光容易进,费用还比国内的更便宜。

不过国内外的教育环境毕竟有很大的不同。C太太的孩子上的国际学校,学校里基本就是各种玩,老师也不正经布置作业,甚至孩子连中文也说不利索了……这让从中式教育里成长起来的C太太感到担忧。

另一方面,虽然C太太的丈夫收入还算不错,但迪拜的教育成本很高,靠一个人赚钱养娃还是很吃力。但如果自己去上班贴补家用,那孩子就更没人管了。

C太太此时常常听到一个说法 —— “就是基础教育还是国内好”,这让C太太萌生了带孩子回国念书的想法。

C太太的老家算是国内的新一线城市,虽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发达,但总体教育资源还是很不错的。而且C太太在国内的家本来就是学区房,家附近就有一所在本地有口皆碑的公立小学。C太太的父母也想孩子,很愿意帮忙带小孩,也劝她回国。

C太太的计划是,丈夫依然在迪拜赚钱,自己先带孩子回国读书,一来可以让孩子基础打牢,二来可以大大节约开支。未来等丈夫调回国或有更好的机会时再回来,哪怕不回国,等孩子长大再去迪拜读书也不迟。

说干就干,C太太早早地把孩子户口和学籍等问题搞定,也预留了时间给孩子补课衔接国内教育,二年级一开学,C太太的孩子已经坐在了国内的教室里。

虽然C太太也听闻过国内教育的卷,但亲身经历后才知道居然这么卷,即便对孩子进行了短暂的衔接补课,但也很难弥补基础能力上的断层。

迪拜和国内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方式、学习强度和知识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许多其他孩子习以为常的学习任务,C太太的孩子却很难跟上,往往旧的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新的知识就接踵而至。每逢考试,C太太的孩子都要落后同班同学很多,更不要妄想成为班里尖子。

C太太也不是没有鸡娃,他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补习班,希望孩子能跟上学校的进度,但即便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孩子似乎总是不得要领,学习状况并没有太多改善,过重的负荷反而还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C太太也频频被老师喊到学校“交流”,再加上家中老人与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冲突,家里也爆发了诸多矛盾,孩子的情绪也变得低落,这让一家人都感到身心煎熬。C太太的孩子也总是喊着要回迪拜,这让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另一方面,夫妻长期异地分居,也让C太太产生了不安全感,毕竟她身边就有熟人的老公异地出轨,小三上位。

为了孩子和家庭,思前想后,C太太还是决定 —— 重返迪拜,回炉重开。

在孩子又一次期末考失利后,C太太赶忙带着孩子坐上了飞往迪拜的航班,一家三口又一次团聚了。而且经过了国内的魔鬼式训练,孩子在迪拜的学习应该是不用愁了,只是需要再一次重新适应环境。

折腾来折腾去,这也让C太太明白了一个道理 —— 无论在哪里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再次提醒,小A,老B和C太太均为虚构的角色,但其中的经历相信也能成为“洄游之人”的部分映射。最后,如果你有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也不妨也去评论区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