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昱彤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余和容走进迪拜木须巴扎批发市场,有那么一瞬间我是被怔住的。忙碌的人群,混乱的商店,手推的送货车以及脏乱的街道同带有空洞眼神的外来务工人员交织成画。当穿梭于其中街道,总能感到从某个方向投递来的不安的眼神,或怔怔的望着,或大声的召唤着你。在这个隐秘的种族大熔炉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它独有的人情冷暖。不同于人们口中传诵的光鲜耀眼的迪拜,这里是游离于想象之外的空间。华人于此也早有建树,比如中国鞋城,中国轻工城等等,因此这里也是部分华人的聚居区。余和容边走边向我介绍着这里和华人相关的事物,同时轻描淡写的说:“在迪拜这四年,我基本没有离开这里,所有的生活都在这,龙城是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余和容是重庆黔江县太极乡一名普通村民,四年前来到迪拜,在木须巴扎一家窗帘店做送货员,他有个不凡的本领——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三世因果经、弟子规、十善业经等等这些上千字的佛教圣典在他的笔下变成一幅幅使人心生愉悦的作品,这乍看起来前后并无紧密关联,然而凡事皆非无因,正是这些“身份”促成了那些出于他手令人震撼的字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可歌可泣的,尚且并非三言两语可将其囊括。我想,就以简单平实的语言来叙述一个不平凡的人生罢。说起余和容和书法的缘分,还要追溯到90年代。

nEO_IMG_QQ图片20150909122933

偶然之想  踏上征程
1995年余和容读初中,寒假期间偶然看到了成都一所硬笔书法培训学校的广告,顿觉兴趣横生便报了名。学校每月都寄一本资料过来,并要求在家每天练习1篇字贴,再由邮政快递寄出,经老师批改后再寄回,循环往复,从此便以这样的方式与书法结了缘。随着课程的结束,偶然的机缘他又看到了来自贵州某书法培训学校的实用美术字教学广告,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练习字体。经过前后两次的学习与勤加练习,彼时余和容写起书法已是游刃有余。

有了这样的基础,家中在县城的亲戚将余和容推荐到其朋友的字画装裱店工作,由于店老板为当时县城书法家协会主席,颇有傲气,因此并未学习到实质性的相关经验。也许是缘分使然,他结识了一位美术家协会的朋友,便转站到了他的形象艺术设计事务所工作。他不同于此前的老板,为人开明大方,余和容在这里的日子还算自在。当有大学毕业生前来实习,他就帮忙做管理,逐渐的也积累了些管理经验,正所谓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一步的跋涉都将为以后的日子添砖铺瓦。由于已成家室,妻子希望他回到家里做些营生,如此以来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生活。于是余和容回去做起了养猪的行当,同时承包桑树并开始养蚕。好景不长,猪肉卖不上价钱,而蚕也因一些原因而全部死掉,这不仅没有存下钱,反而欠下了债务。同年,小女儿出生,产后40天妻子因重病于医院抢救,而医疗费用对于当时这个家庭而言,则是一笔难以偿还的巨款。人在难时人情薄,此时家人的为难,朋友的冷眼,这一切不幸的发生以及祸不单行的打击使得余和容情绪消沉了许久。

nEO_IMG_QQ图片20150909122851

人生转折 风雨相伴
2005年的一天,余和容武汉砖厂的远亲叔叔打来电话,因为缺少人手,询问是否考虑前往武汉工作。迫于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限于绝望境地的余和容爽快的应下了此事只身前往。赚钱还债并让妻子尽快好起来是此时的他最大的愿望,然而生活并没有给予额外的照顾,在砖厂工作的这三年里,余和容是孤独的。“我那时的工资是一天一百多块钱,下雨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停工没有工资,而武汉的雨季又长,所以日子也很难熬。”他这样说道。工作之余,其他的工友凑在一起打牌混日子,而余和容以看书写字来打发他的闲暇时光,不曾想如此的举动却遭来了他人的嘲笑和孤立。这更激发了他的倔强,从此独来独往,早出晚归。为了开拓视野和寻找机会,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成了余和容的落脚地。除此之外,各类博览会,艺术展及字画拍卖等活动也少不了他的身影。生活极为节俭的他只花两元钱坐公交往返,白天一整天不吃饭只为多省些钱下来寄回家中。

工作的强度是及其大的,劳累一整天下来,通常连筷子都拿不稳。已经到达了疲惫的临界点的余和容还要为同住的叔叔及另外一位工友做饭,此时家中的妻子与女儿是心里最大的支撑,驱使他咬紧牙关挺过去。一人在外孤独是最大的临敌,情绪常常在某一瞬间土崩瓦解。身体的劳累,陌生的环境,心里的压抑,心中的话无人听,这所有的一切在每一个日夜不断发酵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的情感诉说栏目,可以面对面的诉说自己内心的故事,于是余和容找到了栏目的采访记者。然而就是这样一次关于内心的谈话,改变了他的心境和生活,并开始接触佛法。于是毅然辞去工作闭关三个月通过书籍以及光碟学习传统文化及佛法的深意,同时皈依而为了一位在家居士。这或许应了那句话:如果觉得当下的生活不堪,就要试着及时停下来,转换方向。如此的心里转变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线生机,书法练习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更加勤奋了。

nEO_IMG_QQ图片20150909122946

结缘迪拜 公益初始
生活还要继续,接下来的两年余和容选择了位于浙江绍兴的一家窗帘厂工作,离开武汉,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大概是离家的人在外久了便不再在意生活在何处,哪里都是一个人的漂泊。两年后该窗帘厂位于迪拜的店铺需要人手,余和容就这样一路辗转到了迪拜,而这一待,就是四年。他回想着此前在国内那20年的零碎记忆,再观瞻眼前,时间的流逝让他感慨万千。“刚来迪拜时,因语言不通限制了许多事情,比如出行和日常沟通等等,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了。在迪拜的日子相对于轻松,没有货送就写写字,背诵佛经。我写了好几本笔记本的手抄字,以后回国了也是个对迪拜的留念吧。”他意味深长的说道。

“三年的签证到期后我回了老家,因老板极力挽留并提薪,于是抱着再寻找一些机会的想法返回了迪拜。去年2月从“迪拜人”杂志看到《迪拜人公益图书馆》的宣传,于是我果断捐了20本书,尽一点绵薄之力。杂志上连载的小说《迪拜我的一千零一夜》我每期都看,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我平时很少有额外开销,但那次也说服自己买下了这本小说,也因此同其作者沙沫结识。如今的生活我很满足,曾经历过这些无助和来自于生活和贫穷的压迫让我更加理解遭遇困境的人并由心想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别人,做些公益。在最初做公益的路途中,好友沙沫帮了许多忙,我非常感激,同时也感谢曾帮助过我的人。今年的四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迪拜人传媒”举行的首个华人跳骚市场的活动义卖,写了三幅字捐给了迪拜华人的民间慈善基金会,心里很高兴可以有这样一个开端。”余和容如是说。

十年漂泊  叶落归根
面对着余和容,从他脸上读出了一些复杂的情绪。回国已然决定,外面终归不如家好。有了这几年的积累,余和容的日子慢慢好起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于是当听闻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们便义不容辞的献出己力。从迪拜的孤儿基金会到贫困新生的募捐,从写字义卖捐款到个人公益基金的建立,也曾为学校书写三字经和弟子规等数篇1000余字的硬笔书法作为赠礼,这些直接捐赠的资金大都是从他日常的省吃俭用中节省出来以资困者。

说起回国的原因,他说道:“父母年事已高加上女儿也需要陪伴教育,离家十年,亏欠太多。回去过平凡的日子,陪在家人身边。对于写字,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提高,有机会同样义卖作品去做公益。如果条件允许,教教学校的学生练习书法,这样的生活是我向往的。在这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许多想法不能实现,以前在国内曾献血9次,所以本还想继续无偿献血的。”在异国他乡的这四年,生活教会了他坦然的面对孤独与寂寞,每周只有周五上午的休息时间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他外出的脚步。也许每一个离去的人都会以自己的生活轨迹来储存和诠释对这座城市的理解。而在余和容的心里,多年后对迪拜的记忆,大概也只是停留在木须巴扎的这段岁月罢。

【余和容书法作品购买地址】
迪拜国际城中国区C14楼后星期八奶茶甜品屋(0563456888)

【联系方式】
微信号yhr2127340(吃亏是福)

注:所有作品价格皆随缘随喜,所得义卖款项全部用以公益事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